随着年末仅剩31个交易日,产品主动权益基金的实现年终排位战已悄然展开。从年初的正收终排结构性缓慢上升到四季度的风格切换,各种策略的益主益基愈演愈烈轮番演变导致基金业绩呈现出显著分化。
一方面,动权重仓科技、金年基金半导体及人工智能相关标的位战的基金实现翻倍收益,取得了优异的前列成绩;而另一方面,部分基金仍未脱离低迷状态,关注在赛季冲刺中拼劲十足。产品
数据显示,实现今年的正收终排主动权益市场并非仅有少数明星基金表现突出。根据Wind的益主益基愈演愈烈数据,截至11月17日,动权公募市场中4741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合并不同份额)具备全年可比业绩,金年基金平均收益率为28.09%,最高收益者达到186.26%,而最低则为约-20.44%,中位数为25.01%。
在这个名单中,96%以上的产品实现正收益,仅有155只基金面临负收益,赚取正收益的产品数量为近年来最多。值得注意的是,前十名的门槛已提高至116%左右,远超去年同期的60%。
业绩的极大分化和频繁变动使得今年的年终战极具悬念。行业专家表示:“如果说前三季度重在基本面,那么四季度则更关于调仓节奏及风格把控。”每一次板块轮动和仓位调整,可能都直接影响到最终排名。
翻倍基金数量增加,业绩分化达220个基点
当前主动权益的年度业绩呈现截然不同的景象。Wind数据显示,4743只产品中,有21只收益率超过100%;若放宽至80%以上,数量则增加至97只。
在20%至50%的收益区间内,有2890只基金年内涨幅超过20%,其中614只的收益率超50%。这一收益分布使得即便是绝对回报不错的普通好基金,整体排名也多处于中部偏上,真正进入前列的基金则需在高景气赛道中配置足够仓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截至11月17日,依旧有155只产品录得负收益,部分集中在医药和港股成长等表现不佳的领域。跌幅超过10%的产品共计18只,其中部分细分领域的基金仍处于较深回撤中。
结合年内沪指在4000点附近的震荡走高,可见主动权益内部的“结构性输赢”十分显著——同样面临权益风险,部分基金获得近两倍的收益,而另一些基金则未能捕捉到行情,甚至出现回撤。
首尾之间的业绩差距被拉大。年内收益最高的永赢科技智选(186.26%)与部分回撤深的基金之间表现的差距接近220个百分点。对于基金持有人来说,这种分化意味着关键不在于参与权益市场,而在于所选择的基金类别和风格。在时间维度上,今年的分化并非一时之功。年初,市场在估值修复中缓慢上升,部分偏价值和红利风格的产品率先崭露头角;而在二季度,随着AI算力和光模块等主题热炒,相关主题基金的净值提升显著;三季度,北交所主题和创新药等同样成为焦点,使得一些先前沉寂的产品迎来反弹。进入四季度,4000点附近的震荡加剧了强势板块间的分歧,排位战转向更注重节奏与耐心的消耗战。
对基金经理而言,这样的分布既是挑战也是考验。对于已经翻倍收益的产品,每一次调仓都可能影响最终排名;而对于仍在中游的基金,要在剩余的交易日里冲刺,则需要承担更多短期波动,积极拥抱高贝塔资产,这涉及到传统的选股能力以及对回撤、规模、排名的平衡把握。
前列基金关注什么?重仓股聚焦AI算力及新经济
观察排位榜前列的基金,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主线——众多领先基金都将资金投入新一轮科技周期及新经济方向。
具体来看,今年排名第一的永赢科技智选,自三季度以来深度押注光模块、PCB和AI算力基础设施,从其前十大重仓股来看,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等龙头股票占据主导,前十大重仓股的合计仓位一度超过组合市值的50%,展现高度集中。
排名第二的恒越优势精选同样专注于硬科技,但其组合风格与永赢科技智选略有不同。它被市场视为存储牛股放大器,三季度重仓中频频出现德明利、香农芯创等存储概念相关个股,同时还搭配了部分半导体设备、AI产业链个股。
第三名的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其风格更加多样化。从三季报披露的前十大重仓股来看,组合包括广东宏大、巨人网络、晶品特装等多个行业,涵盖军工装备、游戏、专用设备等多个增长点。
当前,红土创新新兴产业、中欧数字经济等基金也紧随其后,继续保持类似的配置思路,或专注于AI算力及数字经济,或围绕北交所优质制造企业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实现净值增长。
从这些产品重仓股结构中可以看出两个共同点。一是高度集中,无论是专注于光模块与算力硬件的永赢科技智选,还是重仓存储与半导体设备的恒越优势精选,其前十大重仓股所占比重普遍较高,维持高景气时具备强劲净值弹性;但也意味着在行情逆转时,回撤也会十分显著。二是愿意在争议中加仓,这些产品往往在行业最具争议的阶段增加持仓,而不是在主流资金涌入后追随。
需要注意的是,排行榜前列并不只有高贝塔科技产品。排名前十的基金中,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通过重仓港股创新药,在港股结构性修复中取得了显著收益;而交银优择回报等则兼顾了算力与高端制造,亦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这种多元化的行业布局提醒市场,尽管赢家多偏向科技主线,但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却是对产业趋势与盈利持续性的判断,而非单纯的题材追随。
本文转载自财联社,官网编辑:陈雯芳。